高中畢業後一年內休學兩次、19歲時出國打工度假;18歲後,我慢慢重新理解「學習」

Ro yushin
8 min readMay 16, 2020

--

在「存在先於本質」的前提下尋找自己本質的旅程

「存在先於本質」是來自20世紀法國哲學家沙特在《存在主義是一種人本主義》(Existentialism is a Humanism)中的觀點。我們不是為了達成某種目的而誕生,而是在誕生之後才慢慢經由選擇定義自己存在的意義(為了甚麼存在)。我想這個想法很大程度構成了現在的我的人格還有價值觀。

尚-保羅·沙特(法語:Jean-Paul Sartre,1905年6月21日-1980年4月15日)(圖片來自維基百科)

高中後終於擁有選擇權卻不知道自己要甚麼

我和多數台灣學生一樣,6、7歲開始接受國小、國中、高中共12年的教育。社會氛圍下身為學生的責任義務不外乎把書讀好,「未來才有更多選擇的籌碼」。國中成績好一點也沒有特別想學的技藝大多就會去讀高中、高中則是被教育分數越高就越能選擇未來想讀的大學科系。

因為台灣高等教育的普及,高中畢業後多數人還是會持續升學,大學、甚至研究所。離高中畢業也過了2年,我已經差不多快忘了那時候的心情,可以確定的是我到指考完填志願還不確定自己到底想讀甚麼。我有蠻多感興趣的事,很多東西都想嘗試,結果就是好像甚麼都懂一點卻甚麼都不太懂。升高三的暑假參加了大學的社會營、在營期得到的經驗還有成就感讓當時的我覺得社會學或許就是我該走的路:對美術方面的興趣還有一點點天分,也讓我有了說不定我適合做藝術相關的事的想像。諸如上述,我還對幾個領域有過類似的情形,不贅述。我有很多覺得很棒的事,也都算是長期的性向,但沒有一個項目真的非常沒頭在其中到讓我確信我想以他為志業。

真的面臨選擇時,那時的我才意識到我做不出選擇。選填志願對我來說有點像問一個沒有出過國的人:「你最喜歡妳曾去過的哪個國家?」。12年來我雖然有過很多興趣、也做過很多學校的性向測驗,但我怎麼確定那真的是我的路,我的本業一直以來就是讀書,也最習慣讀書,儘管我並不擅長。

第一次休學

後來指考分數還有志願排序把我送到花蓮讀公共行政,在我想像中跟政治系之類的好像差不多(政治也是我稍感興趣的範疇)。一個學期不到,違和感便使我決定想要休學重考。因素有很多,但其中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系上的行政學的課,課本裡的理論我完全抓不到重點,老師上課讓我覺得他好像想把我變成某種標準的樣子,公務員該怎麼樣甚麼的,讓我覺得非常反感。當然後來根本沒有認真去上課的我可能沒有立場批評這門學問還有老師就是了,但想想也沒必要為了讓反感能夠理直氣壯,而認真的花時間研究每樣自己不喜歡的事。總之我在花蓮待了半年就回高雄準備重考。

從宿舍看出去的景色。學校環境非常愜意還有漂亮,住宿舍感覺像住度假村

在花蓮的半年對我還是非常重要。從高三開始我的健康狀況變得很差,這半年對我來說是非常重要的調養,健康狀況好轉、還遇見了一些很好的人。

運動的習慣也是這個時期養成的。

第一次休學後我回到高雄,寒假結束後開始半年的重考班生活,回想起來是非常辛苦還有磨練的半年,當時生理還有心理都完全稱不上健康。生理上胃痛頭痛甚麼痛都樣樣來,睡眠品質不好、在補習班精神也不好;心理上不擅讀書力不從心的情況、和家人氣氛的緊張、感情狀況、補習班的氣氛...還有好多。印象深刻的有很多,我隔壁座位為了醫學系重考第三年的學姐是其中之一:每天精神奕奕的讀書還有討論、午休竟然還能愉快地跟同學聊天......那半年的一切都讓我事後想起覺得不可思議。

重考班時期最喜歡吃的晚餐,站前的蔬菜蛋餅。乏味的生活裡少數的慰藉。嗚

第一志願從始至終擺在政大傳院(不過我甚至也不太清楚記得當初為何決心要選擇傳播了。一部分可能沒有退路的壓力讓我把有過失敗經驗的學術路線順位往後了吧?)。總之半年過去,就這樣我考了人生第二次指考,沒有特別勵志的結果,上了輔大傳院三個系其中的新聞系。

第二次休學、赴日打工度假

放榜後馬上上台北辦了休學,為了未來一年要去沖繩的計畫 — — 老實說赴日工作這件事真的是很多碰巧的組合。還在花蓮的時期在因緣際會下只是因為會一點日文,就準備了履歷表(儘管我沒什麼可以寫的經歷,那時甚至未成年)、走馬看花的去台北參加了沖繩就職博覽會。當時的參加者大家看起來都非常認真,也明顯我大概是在場年紀最小的,找工作是他們人生現在的任務,像我這樣「有沒有找到都沒關係反正我也還在讀書,就是出來見見世面」的未成年妹妹在裡面感覺格格不入。當天現場面試的公司沒有一間連絡我,只有一家公司讓我回家好好想想、跟父母討論後還是想去的話再寄履歷表給他們。回學校後我寄了履歷表、和公司約了skype電話面試,面試完就開始mail聯絡如何讓我去那工作還有日程規劃。公司給我很大的彈性,後來決定用打工度假簽證(因為未成年不能辦工作簽證)、重考完的9月去,為期一年。

簽證的準備是在重考期間。記得寒假過後很長一段時間聯絡不上公司也沒有回信,所以一度放棄打算那就直接去上大學,後來又跟公司聯繫上,計畫才又開始進行。

我不太懂得怕或是擔心,總覺得做了沒有壞處就想做做看,問題留給到時候的自己解決便是,見招拆招,未雨綢繆跟杞人憂天只有一線之隔。

於是我自己來沖繩做飯店的工作並在這裡生活邁入第9個月了。

為了不要讓整篇文章看起來都是字太無聊,放一張上次搭公車拍的公車照

運氣因素

我覺得自己運氣很好。與家人的磨擦和途中的辛苦當然不少,來日本前半年對我最不諒解的爸爸,儘管看不慣我任性的自己決定東決定西,還是出了我重考班的學費、為了簽證申請的財力證明匯錢到我帳戶。媽媽則是自始至終都很尊重我的想法並且和我討論、提出意見。遇到願意等到我重考完再去工作的公司也是,甚至給我的條件也讓我生活的不錯還有辦法存錢。在這裡的經驗儘管也常有挫折,但非常充實,也大多都能度過。並且在這裡遇到了很多重要的朋友、很棒的人,也學到很多,受到很多幫助。

沒遇到真正慘的事,除了肺炎疫情公司停業啦,但公司給的支援夠多,生活沒有太多困難,還多了很多時間在家做自己想做的事,像是開始在medium寫作。 一切都讓我覺得好幸運也很感謝。

學習是為了尋找自己

脫離教育體系進入職場和以前在台灣做過的兼職打工感覺完全不同。再沒有人告訴你的下一步怎麼走、沒有永無止盡的下一個被安排好的短期目標,像是下次報告或下次期中考。工作本身來說賺到錢養活自己就是最初的目的,照班表出門上班就完成本分了。公司教的東西是為了公司的營運,再那之上要不要再做其他自我提升不是義務或是責任,而是自己的選擇。只要願意工作,要餓死自己其實很難。在這裡的工作讓我第一次自己養活了自己。

日子這樣過著沒有不充實,但有點麻木。我看到一些人工作,是為了養活自己、做喜歡的事買喜歡的東西,然後得到快樂 ,並沒有對做甚麼工作特別講究,收入越多當然越好— — 買喜歡的東西當然令人快樂,但是我卻發現花錢能買到的快樂對我來說已經很有限了。

於是我開始思考我的快樂是甚麼、我想怎麼樣過日子、我想做甚麼事,我想變成怎樣的人。 學習各種事情對我來說變成一種材料的收集。了解越多東西、就有越多思考的材料與靈感。無關我學了甚麼就要變成甚麼的工具理性主義(像是學生時期大家都做過的性向測驗裡告訴你可以考慮甚麼系、然後有甚麼出路),舉例來說讀外文系我以後可能就要當翻譯、讀電機系我以後就是要當工程師。某些東西可能看起來不知道學了有甚麼意義,但沒有東西是沒有價值的,可能某天它就是某個重要的關鍵,端看自己要怎麼運用。

不是我為了變成某個腳色、從事某種職業,而學習為了達到目的需要的條件,而是我能習得最能發揮自己價值的綜合能力,然後找到某件事能發揮在其之上。我想這才是我理想的學習。對我來說學習是尋找自己本質的過程。

這樣的學習令我感到滿足。我想對學習的渴望對我來說可能比較像本能。我會懶惰不想讀書或做事,但沒辦法廢太久、那會讓我不開心;相對的我也沒辦法長時間只鑽研一個項目,知識需要時間慢慢消化、也需要連結與啟發。每個看似無關的小經驗,會在意想不到的地方一起發生效果。當你知道就算是每個看起來平凡不過的事,都會是重要的資產,就沒有甚麼事是不值得去做的了。

雖然看起來好像繞了一大圈,但是我很慶幸自己踏上這段旅程。這段時間每個經歷都讓我感覺自己多了點完整、少了點迷惘。

儘管不懂的事沒有最多只有更多,我想繼續抱有這個心情,慢慢選擇還有定義在「我」這個「存在」之後的「本質」。

大概是我簡略的經驗分享!也是自己的寫作練習(儘管如此赤裸讓我有些不習慣)。如果有任何想法或啟發歡迎留言跟我聊天,我自己愛寫,不過每個回饋也會是我寫作的動力!謝謝大家花時間看完٩(●˙▿˙●)۶…⋆ฺ

--

--

Ro yushin
Ro yushin

Written by Ro yushin

1999,高雄人。 曾在沖繩的飯店打工,新聞系畢業的國會實習生。邊本能式的觀察著生活然後試著把腦袋裡成團的毛線組織成文 。

No responses yet